首页 » 经济 » 四川会东:“四轮驱动”跑出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度”

四川会东:“四轮驱动”跑出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度”

建立多点发力、科学管理、合作共赢运行机制,通过“党建带动、人才撬动、资源联动、特产驱动”,成功闯出一条多元化发展新路,202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同比增长11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振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紧扣“党建强村、产业富民”发展理念,建立多点发力、科学管理、合作共赢运行机制,通过“党建带动、人才撬动、资源联动、特产驱动”,强化“组织推动”,创新“村企联动”,争取“项目带动”,盘活“存量资产”,激活“一池春水”。

会东县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势能,构建多元产业发展体系,释放集体红利,村级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202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同比增长11,成功闯出一条多元化发展新路子。

党建带动

建好村级集体经济“桥头堡”

2020年,乌东德镇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明同村内4名党员干部前往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学习。短短两年时间,他们从什么都不懂的基层干部摇身变成了凤梨选苗专家、栽培技术员,先后建成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21年1月,凤梨种苗“成功入住”大梨树村凤梨(试验)基地。

“我们基地种植的凤梨长势好、挂果率高,上市后,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入股群众既有土地流转租金和分红,还可以到地里打工挣钱,效益可观,前景可期。”大梨树村干群对凤梨产业充满信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前提。近年来,会东县把党建带动作为建好村级集体经济的“桥头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的重要纽带。

强化组织建设。依托村“两委”换届,标准化规范化设置204个村(社区)党组织,围绕致富带富能力不强问题,大力实施“回引培养”工程,将1339名优秀农民工、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纳入村干部队伍,其中179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一肩挑”,构建“支部带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带党员群众”发展模式。

落实政策扶持。依托“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等平台,找准“供需结合点”,46家机关单位、企业与89个重点发展村“结对子”;落实中央、省州县集体经济扶持发展资金5510万元,扶持发展5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经营性资产总额达7519.53万元。

巧用成效延伸。注重把共建共治共享贯穿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8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群众增收3400余万元;41个试点扶持村探索集体经济与农村治理结合点,将党员积分、“四好创建”等与集体经济收益紧密衔接,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各村把收益分配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促进共治共管,助力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人才撬动

培养村级集体经济“领头雁”

今年37岁的冯玉海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2018年,他毅然决然选择回乡创业,投资600余万元注册成立会东县独一一家肉制品生产企业——梁子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改扩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肉食品加工储藏车间。目前,公司每天可加工肉食品3000公斤,定点合作养殖户达500余户,覆盖周边几个乡镇,就近吸收从业人员20余名。冯玉海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近年来,会东县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队伍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政治可靠、群众信任、乐于奉献的人选上来、用起来,把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引进来,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放手干,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做到先富一批、以少带多、发展一片。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出台《会东县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等系列支持文件,统筹“双创经费”“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1500万元,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补贴1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887万元;支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返乡大学生、“一村一幼”辅导员、致富带头人等工作力量参与村集体经济管理,带动一批乡村本土实用人才、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过渡转型为农村经纪人,返聘69名退休优秀“银龄”人才投身基层一线重点工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队伍注入新力量。

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对130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开展专业培训,举办各种专题培训70余场,培训3800余人次;组织电子商务研修班、“文化能人”培训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425人;引导8名优秀返乡农民工领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吸收12名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孵化培育,培育6名致富新星农民工,荣获省级“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县”。

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会东县双创飞地服务中心”,累计55家本土企业入驻。认定32家企业为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园、青年“双创”示范基地、实训基地,新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金江文创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5个“创业飞地”试点县之一;依托蓝莓基地,建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试验示范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生产实训基地,集中打造返乡下乡示范种养殖基地和创业项目86个。

资源联动

唤醒村级集体经济“潜在力”

会东县精准确定主导产业和项目,通过盘活集体资源、用好集体资产、建强产业园区等因村制宜、分类发展的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源,带动农民增收。

盘活集体资源。全面清理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林地、“四荒地”等闲散土地资源,明确集体所有权,建立台账、规范管理,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将闲置集体用地复垦、整治后流转给城镇规划区、产业园区使用,并通过发包、出租、入股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将闲置土地盘活经营。

用好集体资产。对各级财政和脱贫攻坚投入等形成的“增量资产”、“两项改革”后形成的“闲置资产”、集体长期经营形成的“存量资产”做好确权分类管理工作,支持各村利用闲置的活动阵地、学校等资产设施与企业合作经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特色种养等产业,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21年,全县盘活村(社区)闲置房屋333栋,盘活利用面积67,651.44平方米。

建强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向产业集中、农民向园区靠拢、产业向旅游转化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21家,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园区及经济林木产业项目,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姜州镇郑家坝村以土地流转、项目资金入股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园区务工、周边农户加盟发展等方式促农联农增收,平均每人每年可通过蓝莓加工就业获得1万元收益。

特产驱动

奏响村级集体经济“最强音”

近年来,会东县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创新集体经济“以奖代补”扶持补助方式和开展土地合作、打造产业园区、共建“飞地”抱团发展等新模式,把试点扶持作为标杆打造,为不同发展模式提供样板,带动全县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我去年在这里投资了2000元,今天领到了240元的分红金。”2021年9月25日,堵格镇集体经济项目2021年度收益分红仪式上,堵格镇堵格社区1组入股投资农户曹兴寿领到分红金后特别高兴。

据了解,曹兴寿“投资”的集体经济项目堵格镇黑山羊美食文化体验馆占地3.9亩,主体工程投资393.07万元,2020年10月投用并产生效益。该项目被列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展陈点位,有效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投资农户年收益率达到8以上。

堵格镇黑山羊美食文化体验馆只是会东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东县采取“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实施、村级受益”的方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立足特色选项目。“一村一策”制定发展方案,每年优选一批项目进行扶持发展。大崇、鲁吉等沿江乡镇依托沿江风光打造一批特色观光小镇,实现集体收入增长,同时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激励举措增活力。通过“金融+集体经济”,创新集体经济“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扶持补助,总投资额30万元以下的按总投资额的30给予奖补,总投资额在30万元~50万元的奖补20万元,总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奖补30万元。项目产生效益后,按照“收一奖一”原则,根据村集体投资第一年度产生的收益情况进行奖补。

创新模式树典范。通过开展土地合作、打造产业园区、共建“飞地”抱团发展等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铅锌镇迎春村、新芦村、铅锌路社区采取“抱团发展”模式,利用中省扶持资金集中修建停车场,采用公开竞租方式,把部分场地分别出租给当地驾校及客运站使用,每年获得租金15万元,使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受益。